臻禾网 > 武侠江湖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二十二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4k)

第二十二章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4k)

推荐阅读:洪荒之妹控伏羲重生之万界主宰锋神传奇英雄联盟之狂暴重生抗日之特种战将我爱上了一具女尸仙王的日常生活男神要抱抱:遵命,校草大人!超维机战梦幻九七

    文德殿。
    灯火摇曳,檀香袅袅。
    赵祯一手倚着御案,一手紧握朱笔,批示奏疏。
    御案一角,已经摆放了不少批示过的东西,要么是内阁呈上来的折子,要么是两京一十三省封疆大吏上奏的奏疏。
    “陛下,韩尚书抵京,特来拜见。”一位紫袍老太监轻声快步走上前通报。
    “哦?”赵祯抬了抬头,挥手道:“让他进来吧!”
    “是。”老太监连忙去通报。
    不一会儿,一袭紫袍的韩章大步入殿,步伐甚是急促,就连腰间金鱼袋都撞得叮咚作响。
    “臣韩章,拜见陛下!”韩章重重伏拜。
    赵祯抬眼望去。
    韩章鬓角已染霜色,举止间不复庆历新政时期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沉稳平和。
    赵祯心头一叹。
    韩卿老了!
    朕,也老了!
    望着大殿之上仍是俯首的韩章,赵祯罢了罢手:“爱卿不必多礼。”
    “赐座。”
    “谢陛下!”
    韩章起身,走到御赐位子坐下。
    封疆大吏入京,须得第一时间拜见君王。
    一般来说,时间要么是入京的第一天,要么是入京的第二天。
    韩章是午时抵达的汴京,本是有意过两天再来拜见官家,可他心中实在是震荡不已,根本静不下来。
    于是,他也就干脆来拜见。
    一落座,韩章就止不住的左右望来望去。
    他心中震荡激动,既是急切于见官家,也是急切于再次走进文德殿。
    六年前他就来过一次汴京,可那次仅是来面见君王,寻求起复召回之事。
    彼时,他已是遭贬六年,这大殿内并没有真正属于他的位置。
    如今,以礼部尚书之身返京。
    自庆历新政始,仕途就大起大落的他,时隔十二年,终是再度入京,重归庙堂。
    赵祯有些怀念,主动说道:“韩卿,许久未见啊!”
    作为君王,赵祯从不会过多的在某个臣子身上投入情感。
    只是,做法是一回事,结果又是一回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
    韩章与他,君臣两人相识三十年,又是年岁相仿,时隔六年再次相见,又岂会没有真情流露?
    韩章颔首,也甚是感慨:“幸而有官家简拔。”
    他这一路走来是真的不容易。
    十九岁进士及第,入仕十八年,三十七岁官至昭文殿大学士,位极人臣,主持新政。
    然而,就在人生巅峰却猛然坠落,一贬就是十二年之久。
    十九岁入仕,三十七岁出京,四十九岁返京。
    何谓大起大落?
    这就是大起大落!
    赵祯微微颔首,说道:“庆历新政一事,朕事后也有反省。新政之事,因施政太急,民间反应太重,朕.....也不甚坚定,最终致使落败,为之奈何?”
    “陛下言重!”韩章连忙起身,有些坐立不安。
    新政失败,肯定是多方面的影响结果。
    皇帝态度摇摆不定,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事情岂能说出来?
    赵祯是君,可能兴致涌上心头,说出了点藏于内心的真心话。
    但,作为臣子的他可不能胡乱认可。
    “哎!”赵祯摇了摇头,也不再说过往的事情。
    “皇祐四年,朕毅然决意再度启用于卿,朝堂上下争议不断。好在,卿政绩斐然,安定边疆,巩固边防,治政民生,肃清吏治,没有让朕失望。”
    赵祯给这位新入京的老臣定了性。
    政绩斐然!
    韩章没有作声。
    这是固有的流程。
    君王要适当勉励臣子,臣子则是述职。
    “说起来,要是朕没记错的话,韩卿的弟子江昭,就是这一次的会元?”赵祯笑呵呵的说着,目光望向了紫袍老太监。
    老太监连忙应声道:“陛下记性真好,江昭就是这一次的会元。”
    赵祯微微点头,春闱前三十名的卷子,他都仔细看过一遍。
    而前三名的卷子,更是被着重关注。
    江昭本就名扬天下,又是韩章的弟子,还是第一名,他自然是有不浅的映象。
    赵祯继续说道:“韩卿实在是无愧于国之柱梁,哪怕是为官一方,却也不忘为国储才啊!”
    会元?
    韩章很是意外。
    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事。
    午时入京,休息了几个时辰,就马不停蹄的入宫拜见官家,他还真没时间去关注爱徒的成绩。
    不曾想,竟是第一名?
    韩章心头微喜,连忙斟酌语句:“子川经纬之才,仕林声望冠绝一代,且是品德上佳,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确为国之大才。”
    既然弟子都考到了会元,那他自然是得狠狠的赞誉,于御前助力一把。
    都考上了会元,要是殿试掉落名次,未免太吃亏。
    绝大多数举子仅是将三鼎甲划分为独一档次,殊不知三鼎甲也分档次。
    而其中,又以状元郎为其最,受到的注目最多,仕途最是通畅。
    至于榜眼与探花孰优孰劣,倒是不太好区分。
    这倒不是说榜眼不行。
    要论起才学,肯定是名次高的才学要好一点。
    只是,探花往往相对年轻一些。
    科考一途,三鼎甲往往都是三四十岁。
    榜眼与探花,仅相隔一个名次,却有可能相差十岁以上。
    而无论何时,年轻都是本钱,榜眼与探花的含金量,还真不太好区分。
    赵祯含笑点头:“有功于国啊!”
    “有功便赏。”
    赵祯起身,抽出一张宣纸,执笔润墨,洋洋洒洒几个大字跃然纸上——社稷之臣!
    墨水一干,老太监就连忙抬起宣纸上的书法,让韩章观看。
    韩章一惊,连忙行礼:“谢陛下赐下墨宝。”
    赵祯点了点头。
    韩章政绩不小,但他已经是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往上就是入阁。
    作为君王,哪怕他心中属意于韩章,却也不可能下场去拉偏架。
    天子,永远是规则的最大受益者,他不可能自掘坟墓。
    因此,韩章要入阁,只能自己去政斗。
    出于弥补和赏赐,干脆赐予一副墨宝,作为嘉赏。
    赵祯的意思,韩章心里一清二楚。
    是以,韩章恭谨受了墨宝。
    君臣叙话,却是绝口不提内阁的事情。
    .......
    是夜,樊楼。
    胡姬起舞,琵琶轻吟。
    朱紫斗酒,狂士题壁。
    不时有上榜学子以箸击盏,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亦有落榜学子眼中泛红,蘸酒狂书“仰天大笑出门去”,引得不少人连声喝彩。
    笑语连连,谈天说地。
    一时间,望上去又是嘈杂,又是热闹。
    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淮左学子。
    自午时看了黄榜,出于庆贺之意,江昭就喊上了淮左学子,以及苏轼、苏辙等几个新近结交的友人,一起设宴饮酒作乐。
    因为时间问题,会试过后尚有殿试、庶吉士考试。
    考了试,也不乏一些人急着返乡。
    届时,这些朋友的时间会变得非常散乱,那段时间很难再凑齐人。
    也因此,春闱过后、殿试以前的这十天左右的时间,就是最好的庆贺时间段。
    江昭立于左首席位,持箸拈着一块微焦的瘦肉,沉心品味。
    这是樊楼正在研制的新奇做法,热锅少油煎制,非蒸非炸,名为煎却又不似煎。
    既有蒸菜的鲜嫩,又有煎制的焦香,具体口感,更是可依大厨的水准来掌握。
    这是一种偶然间发现的做法,别有新奇滋味。
    不过,因做法尚未被彻底掌握的缘故,樊楼并未正式对外售卖。
    毕竟,热锅凉油这种东西,掌握好了自然是别有新奇滋味,可要是掌握不好,那就会让人犯恶心。
    为了不砸招牌,樊楼这样的大酒楼,尚未彻底掌握之前都不太可能冒险一试。
    当然,要是真的掌握了这门做法,或许它会有一个新的名字。
    炒!
    这是一道樊楼掌柜送的菜。
    会元登临樊楼庆贺,掌柜自然是笑脸相迎。
    席间,樊楼掌柜问道江昭有没有什么喜好,有意留个善意。
    江昭这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喜好。
    要真是论起来,也就爱吃。
    如此,这道新研究的菜也就送了上来,请江昭点评一二。
    当然,掌柜的也是想知道这种做法究竟能不能为文人所接受。
    毕竟,文人讲究雅致和风度。
    相比起蒸菜和炸菜,炒菜讲究现炒现吃,油水往往附着在菜品上,拈菜的时候可能会存在油滴落到衣裳上的问题。
    这可不怎么雅致!
    此外,非蒸非炸,有点四不像,也不知会不会犯文人的忌讳。
    江昭夹了块肉,细嚼着品味了一会儿,不禁微微点头。
    如今,炒菜初创,水平自然是远远不如千年后那样登峰造极。
    不过,炒菜这个东西,不单是火候重要,调味也重要。
    一个厉害的厨师,通过香辛料的调味就可以保住一个菜品的下限。
    起码江昭吃的这一份,已经有后世正常菜品的水准。
    一边,掌柜正一脸期许的望向江昭。
    “荤素得法,清而不腻,实是上佳。”江昭认真点评道:“若是以竹篾担于碗内,亦或是烧制左右斜向的瓷碗,去腻存清,平添雅意,那就更好。”
    简称,摆盘!
    大酒楼的客人,往往都是来谈事情、谈生意的人,味道是一方面,格调也是一方面。
    炒菜注定充斥油水,要是搞一块小竹篮作为分隔油和菜,无疑是要好上许多。
    当然,要是特制一种两边斜向流油,碗底盛油的碗,那就更好。
    “小老儿拜谢江会元指点迷津。”
    掌柜一脸的欣喜,躬身行礼。
    怪不得人家是会元呢!
    就这两条建议,非常务实!
    江昭温和一笑,罢了罢手,就要说些什么,一道喊声传来。
    “子川!淮左江郎,今岁会试第一,岂能无庆贺诗词?“苏子瞻握着羊毫笔,踮脚隔空喊道。
    江昭仰首望了过去。
    席面以右,苏轼、苏辙、章衡等人,兴致高昂,已经提笔作上了诗词,好几十位举子、贡士围在一起,不时发言起哄。
    哪怕仅是望着,也能体会到那异常热闹的气氛。
    而当苏轼喊了一声江昭,几十位举子、贡士的目光立刻就移向了他,一脸的期许。
    “子川,可赋诗作词否?”章衡起哄了一声。
    这话一出,不少人闻声而起,也跟着起哄。
    “江会元,可否作词一首?”
    “来来来,作词赋兴。”
    “子川,来一首!”
    起哄之声,不绝于耳。
    “好!”
    气氛到位,江昭也来了兴致,起身大步走了过去。
    有青衫贡士连忙往外走去,高声喊道:“江会元要赋诗作词啦!”
    这道喊声一出,樊楼嘈杂的交谈声猛地一滞。
    轰!
    忽的,也不知是不是有瓷碗落地,嗡鸣声乍然而起。
    “什么,淮左江郎要作词?”
    “让我瞧一瞧!”
    “哎呀,实在是大雅之事啊!”
    一位位举子、贡士,齐齐往楼梯冲去。
    有纨绔子弟猛地冲撞人,吼声震落梁上积尘:“让道!
    不一会儿,江昭身边已然聚集了上百位举子、贡士,且尚有不少人正在赶来,亦有人自发的呼朋唤友,往上挤去凑热闹。
    一时间,江昭特意包来庆贺的雅阁,已经挤满了人。
    这可是淮左江郎作词啊!
    几百人围着的中央,江昭身前两张桌子合成一张大的书案,苏轼扶桌,苏辙压纸,章衡持砚、曾巩研墨,曾布观词。
    江昭左右踱步,走了十来步,心头已然有了抉择。
    别人是作词,他是选词!
    执笔挥洒,落于丈余宣纸,诗篇的第一句已经出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墨迹未落,又是落笔,曾布心头一惊,诵出诗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好!”
    “好啊!”
    “淮左江郎,名不虚传!”
    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两句诗一出,就知道这首诗篇起码是上乘水准。
    特别是那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引得不少读书人心头振奋。
    江昭微闭双目,似是沉思。
    几百人,愣是静得没有半点异响。
    几息,江昭再度泼墨挥毫。
    一连好几句,引得人群骚动。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这是说读书艰难,也有点劝学的意思。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两句一出,就连四十余岁的曾巩也为之叫好,自发的诵起了诗句。
    有白发贡士捻断数根银须,老泪纵横:“四十载科场蹉跎,竟被少年郎道尽悲欢!”
    这两句,简直是将人生大喜事归纳得恰到好处,实在让人忍不住注目。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有耕读传家的举子挥手捶胸,叹道:“江郎知我!江郎知我!”
    ......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多为读书人。”
    金句连珠,文压汴梁,一句又一句。
    九百余字,诗句连书十余张宣纸。
    直至最后一句,满楼皆寂。
    余韵悠长,满楼痴醉。
    一首诗篇作好,江昭掷笔。
    一眼望去,不少人都尚在回味。
    江昭一笑,也不意外。
    这首《神童诗》可是宋明时期蒙学必读文章,唯一与《三字经》并列的存在!
    这水平,岂是开玩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这一句,就注定了这首诗的地位。
    这句话通俗一点就一个意思,皇帝重视杰出人才,通过科举文章来教导和选拔学子。
    简而言之,要拜谢君恩。
    而“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更是成了人生巅峰的终极定义。
    贼猛!
    该说不说,这首诗的原作者汪洙的出生也有点说法。
    恰好是今年,嘉佑二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啊!”有白发举子吟诵,久久不言。
    有读书人眼眶通红:“此句当刻孔庙碑林,以正天下读书人之志!”
    “子川之才,实在是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苏轼再一次说出了他的评介
    余音绕梁,经久不息!
    ......

本文网址:https://zlals.com/xs/3/3738/18239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zlals.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